深度丨立起中国工程机械创新标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胡宇芬
脱胎于科研院所、靠50万元借款起家,中联重科自诞生起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如今,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六强,一个现代化中联、全球化大企业,扎根湖南,与世界共舞。
(资料图片)
5月11日至14日,“科技献礼新时代”活动将在长沙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举办,浓缩呈现中联重科30年的创新成果和发展成就。湖南工程机械“头部力量”如何走出“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成功路子?回望来时路,多少荣耀,都在“新”中求。
2月16日,长沙经开区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车间外停放着准备发运的各类起重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1.不断挑战极限,创新基因融入企业发展血脉
在江苏省常州市与泰州市之间宽阔的长江水面上,一台W12000-450塔式起重机巍峨挺拔,矗立在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项目建设现场,开展超大型构件吊装施工。
这是全球首台突破万吨米级的塔机,由中联重科实现一次性设计、制造、立塔、检测、交付。该塔机最大起重重量450吨,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当于可以一次将300辆小轿车吊起至130层楼的高度。
“每次看到这台塔机,心潮澎湃。”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副总经理喻乐康感慨地说。2010年,中联重科造出5200吨米塔机,可吊装大型预制件,极大提升施工效率。技术攻关十年如一日,成功攻下“万吨米级”技术高地。
以前,中联重科塔机参与国内大型项目招投标,与行业内国际巨头竞争激烈,常是险胜。而在这次常泰大桥项目招标过程中,喻乐康发现,“站在塔机研发、制造最前沿,已经没有国外企业跟我们竞争了”。
不久前,中联重科又一次打破自己的纪录。
2023年4月20日,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R20000-720在中联重科常德塔机智能工厂下线。这台产品融合158项创新科研成果、305项发明专利,包括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和12项世界首创技术,在“大”和“稳”的同时,更实现了“快”和“准”。这个大家伙有着更为惊人的“臂力”,能一次将500辆小轿车起吊至130层楼那么高。
不断突破自我,攀登下一个技术制高点,创新基因早已融入中联重科发展血脉。
1992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中联重科从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脱胎而生。
面对“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时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开始创业,借款50万元创立院办企业——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探索科研院所市场化之路。
一间旧厂房里,一群人自己画图纸,自力更生。仅用一年时间,詹纯新与同事研制出了第一台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中联重科就此走上“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道路,为市场大潮冲击下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闯出一条路,更是让科研院所有能力继续承担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国家队责任。
在创新中坚守,在变革中前进,一步步艰难而又坚定地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2001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第一次来到意大利CIFA公司,希望从这家全球第三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手里采购一些核心零部件。那时候,他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巨大差距。
20多年后,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中联重科早已褪去青涩,成为世界舞台的聚光点。2023年3月,第36届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上,中联重科的一个细节,让业内折服。
“一改以往整机立塔的展示方式,全新R代塔机大胆呈现司机室、圆榫标准节等核心部件细节,向世界展示中国塔机技术标杆实力。”中联重科海外营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202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上,中联重科位居第6位,并问鼎“2022全球塔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稳居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前三位。
2.专利“跑马圈地”,“现在我们代表中国制订国际标准!”
位于长沙市银盆南路的中联重科总部办公楼里,有一间特殊的办公室: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
2012年7月,成立于1961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从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迁往中国,落户中联重科,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个标准化组织秘书处。这意味着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主导起重机领域的“游戏规则”。
起重机,并不是中联重科入行的第一款产品。在混凝土输送泵产品线“玩”得风生水起后,中联重科向起重机进发,并在2011年干了一件扬眉吐气的事,至今影响行业格局。
在核电站建设中,重达数百吨的穹顶吊装是极为关键一环,行业喻为“加冕”。以往,大吨位起重机尤其是3000吨级以上、能够实现第三代核电关键吊装的履带式起重机,长期依赖进口。
为摆脱这一困境,中联重科组织精兵强将,克服重重技术难关,2011年成功下线32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一举刷新国产履带式起重机最大起重纪录,并跟随国家各种大型核电工程“四处征战”,演绎了和中国核电“黄金搭档”的故事。
“基于我们制造出3200吨履带式起重机,并始终坚定不移地参加ISO/TC96的起重机国际标委会的工作,这才与当时的国家质检总局、标准局一起,争取到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第一家国际标委会。”中联重科副总裁、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经理付玲说。
一流企业做标准,这也是脱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始终追求的企业标准。从团体标准到行业标准,从国内标准到国际标准,中联重科一步步代表中国企业掌控技术金字塔顶端的话语权。
“过去我们代表行业制订国内标准,现在我们代表中国制订国际标准!”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说,“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
截至2022年底,中联重科累计主导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7项。其中,主导发布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起重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
面向国内,中联重科主导了混凝土机械行业90%以上、流动式起重机行业50%以上的标准制订、修订,累计制订、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455项,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订者。
今年4月,中联重科第四次捧回中国专利领域最高奖项——中国专利金奖。根据第三方统计,2022年中联重科维持10年以上的高质量发明专利数量进入全国企业百强榜单,是工程机械唯一一家入选企业。特别是紧跟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行业大趋势,中联重科已在“三化”技术方面申请专利3500多件,持续赋能高端发展。
秉持对“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极致追求,中联重科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至今保持 “全球最长的混凝土臂架泵车”纪录,全球最大2400吨全地面起重机等一大批世界标志性产品陆续问世,近60万台各类智能设备服务全球各地。
3.加快数实融合,用“地球村”思维和“本地化”理念加速变革
“极光绿”闪耀中东,数十台大型挖掘机交付沙特阿拉伯达曼;
泵车“组团”出海作业,70米泵车创下国内出口新加坡最长臂架泵车纪录;
中联农机开进北美洲,拿下多米尼加农业机械装备批量集采项目最大订单……
受行业周期影响,去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均有波动。今年以来,中联重科各系列产品却持续“圈粉”,大单接踵而至,喜迎全球开门红。
最新出炉的中联重科2023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26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23%。
增速转正,说明企业经营质量持续提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智慧农业、建筑新材料三大板块的多元产品快步“进击”,成长动能持续增强;用“地球村”思维和“本地化”理念加速海外业务的模式变革,在“一带一路”上擦亮中国装备制造的金字招牌。
创新者蓄力起跳,一次次跨越、超越。三十而立的中联重科,展现出中国工程机械领头羊的从容与远见。
从产品的智能化切入,让产品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让设备“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已创新推出400余款智能化产品,销售平均占比超过90%。依托中联重科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各类工程机械设备近60万台,采集万余种数据参数,已累积超过100亿小时的工业大数据,为1000多个业务场景的分析应用提供支撑。
据介绍,通过智能制造的实施,中联重科投产运营的智能工厂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4.1%,运营成本下降20.3%,研发周期、订单完成周期均缩短30%以上。同时,通过持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进口零部件国产化、关键件自制率提升等,严控成本费用,提升经营效益,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从高空俯瞰,长沙河西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内一排排现代化厂房靓丽挺拔,绿树、草坪在雨水洗礼下更显生机勃勃。
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可实现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中联重科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汇聚了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300条智能化生产线、8大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1个国际标准秘书处,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将为湖南打造一张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国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