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评 | 智慧保护,让“野生居民”与人更好共处
【资料图】
猫的身体、黄鼠狼的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主要生活在低山森林、阔叶林的灌木层中,但在不久前发布的上海4月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中被发现20次。不仅是小灵猫,貉、豹猫、獐等“野生居民”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与它们相处需要生态智慧,要让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习性,降低对于它们的恐惧。
野生动物进城,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去年12月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上,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成果。今天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之后的首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协议到协力”需要凝聚政府、社会、企业和每一个公民的力量。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是人,在必要时应予以适当的人工干预。貉,是一种上海本土野生动物。但是在前两年,上海一些小区因为大批貉的出没曾引起不少居民的恐慌。但是通过严格地管理小区猫粮和狗粮的投喂,让貉难以获取人工投喂的食物,控制貉的数量,加上通过科普貉的知识,让居民减少对于貉的恐惧感,达到“貉”睦相处。人与野生动物间和谐共处并不是亲密地“开开心心一家人”,而是人不去捉或喂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也不伤害人,保持一个自然的种群数量。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认识和熟悉城市里的“野生居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今年5月初,以生物多样性等为特色的和平公园自然中心正式开放,虹口区生态环境局的志愿者奉上了妙趣横生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小讲堂,在沉浸式的生态科普体验中,让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体验生物多样性之美,不仅可以通过“公园+”,也可以从“社区+”等入手,在家门口共享共建。
许多案例表明,“野生居民”会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更温和、与人和谐共处的状态。我们可以为自然做的事情,其实是超乎想象,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可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通过“从协议到协力”,助力在上海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环境。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