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培育大学生科技自立自强精神
(资料图片)
刘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未来五年显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近日出版的《论科技自立自强》,收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50篇重要文章,鼓舞我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牢牢牵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以科技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湖南是一片科技创新热土,《2022年湖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省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达到18099个,占企业总数(36096个)的50.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占GDP比重达24.4%,超级杂交稻、“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海牛Ⅱ号”深海钻机等国之重器享誉海内外,芙蓉人才计划、“三尖”人才计划等汇聚八方英才。湖南也是高教大省,现有130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专科院校78所,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院校,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2022年湖南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48.3万人。新时代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需要湖湘学子具备强大的科技自立自强精神。但受多元价值观冲击,大学生科研创新意志和热情面临严峻考验。鉴于此,应结合区域科技创新特色和发展需求,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多维度培育大学生科技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带头引领,构建“主阵地”。高校应主动参与“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省级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区两山两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不断强化本校科创能力,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榜样;优化高校学科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展适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学科专业,明确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内容;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员工式”实践基地等举措设立校企共同培育科技人才模式,打磨科技自立自强所需的本领技能;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协同推进技术攻关,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明确科技自立自强的国际定位;建立科技创新成效多元评价体系,按一定比例把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等方面纳入学科专业评价、教学质量年度评估,健全动态反馈机制并适时调整,用好科技自立自强成效。
学生自立自为,增强“内生力”。大学生应及时了解国家重大政策、市场需求和区域规划,比如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相结合,主动融入科技创新大潮;同时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红色书籍,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延伸,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创新探索的思想结晶,从多个层面感悟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内蕴。与此同时,大学生应立足所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夯实理论基础,参加“科创中国”等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科创名人研讨会,并积极走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到企业实习、到乡村推广农技、到社区修理水电气设备、担任大型活动志愿者等方式,增强实践本领、提升综合素质,努力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精神。
社会多方统筹,营造“大生态”。其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并支持开展科技创新,促使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投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创新保驾护航。其二,新闻媒体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良好舆论氛围。比如通过文字、视频等大力宣传万步炎、李进泽等湖南先进科技人物以及科创明星企业,让青年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厚植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应常态化开展各类高质量科普活动,依托现有科研成果和教育力量,创作优秀科普作品,通过“云上”“线下”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渠道,让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其三,推进大中小学科技教育一体化。通过一体化设计科技课程、科创研学、科教活动,为培养自立自强的未来科技之星夯实基础。在义务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在大学阶段,着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年群体。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