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项焱:家长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儿童个人信息、数据权利的第一责任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蔡姝越 上海报道
(相关资料图)
暑假即将来临,如何进一步巩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正成为各方共同思考的重要议题。
7月3日,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主办南财合规科技论坛“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如何走入下半场”在线研讨会,客观评测国内主流游戏厂商防沉迷系统建设情况,并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围绕家长监护责任、人脸识别边界等议题,共商多方协同、合力共治的可能性。
会上,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项焱带来了《手游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家庭责任》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项焱分别从游戏防沉迷相关案例、国内外立法现状、行业要求以及防沉迷系统建设的发展期望这四个要点切入。
项焱认为,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监护职责,家长同时也是儿童个人信息、数据权利的第一责任人。在防止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同时,家长也应切实负担起保护儿童个人信息的职责。
不可缺位的家长
2022年,江西省武宁县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以帮助未成年人“解除游戏防沉迷”为名义实施诈骗的案件。被告人张某某在玩网络游戏时,因轻信他人可以帮助自己解除游戏防沉迷被骗了800元,但遭遇骗局的张某某并未选择报警,而是反利用该诈骗手段骗取他人钱财,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事后,法院以诈骗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张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项焱从该起案件切入,指出网游防沉迷机制在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同时,部分不法分子也在其中找到了可乘之机,继而为部分试图通过“捷径”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未成年人造成了财务损失。
“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时,需要有来自外部的正确引导。在这起案例中,未成年人因轻信不法分子遭遇了诈骗,同时也采取了不正当的处理手段。”项焱指出,监护人的缺位在是起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家长的监督责任正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层面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部针对或包含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法律,包括《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方面,则出台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
结合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工作,项焱指出,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过程中,目前已有多部立法强调了家长的监护责任。
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网络保护”的第七十一条便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第二章“家庭责任”的第二十二条也提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父母是儿童个人信息第一责任人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成为一种“刚需”。2021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议题的重视度。
项焱指出,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亦存在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家长除了防止其沉迷于网络世界,还需要关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目前,全球已有多国针对儿童的数据权利和网络保护出台了相关规定。如美国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儿童身份保护法案》,加拿大《儿童和家庭服务法》,日本《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等等。
(全球各国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整理/武汉大学 项焱)
此外,项焱认为,企业侧也需提高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她指出,目前企业侧有关未成年人的年龄验证主要有四种通行方式,包括自我验证机制、评审机制、自动化分析机制以及离线机制。
其中,自我验证机制即用户自行输入个人信息,如常见的实名认证机制,但容易被用户规避。评审机制则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网络或现实世界中搜集到的其他用户信息,予以综合判断来确定权限。自动化分析则是基于用户档案的语义,自动分析推断用户的年龄范围,以此来授予权限。
而离线身份验证机制,则需要直接联系儿童的监护人来确定年龄以及获得其授权。但项焱指出,这一方式虽然较为保险,但需要联系每一名未成年人用户的监护人,因此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面临沟通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
另一方面,家长同意的验证方式亦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家长签署同意书并通过电子扫描返回给运营商、提供在进行货币交易时使用的信用卡,借记卡等、验证官方颁发上午身份证件以及发送电子邮件或视频验证等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