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常态化!高规格!这些盛会为何都选择青岛? 当前热议
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开放,成就了今天的青岛。而青岛要走向更遥远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开放。
(资料图片)
6月29日,汇聚全球目光,2023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在青岛开幕。这是RCEP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的当月,全国第一场RCEP主题的国际性会议,有效加深了亚洲经济体之间的经济链接。
6月30日,以“‘海洋十年’,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落幕。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表示:“青岛逐步成为一个国际领先的海洋中心城市,在海洋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论坛和海博会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7月3日,2023年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发出中日韩合作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明确信号……
盛夏的青岛,多场高规格、国际化、高关注度的主场外交活动密集举行,一次次站上全球瞩目的“C位”。大会发出的声音、取得的成果以及持续释放的后续效应,将为东道主青岛带来源源不断的声望和影响。
我们看到,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以来,青岛作为“国之主场”举办国际性活动,已逐步常态化。
那么,这些高规格盛会,为何都选择青岛?
青岛是一座现代化的活力之都,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突出,综合实力比较强大,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4920.75亿元,排名中国第13位,山东省第1,中国北方第3城。
青岛是实力强劲的发展高地,产业基础雄厚,拥有39个工业门类和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链,拥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中车四方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以及芯恩、京东方、歌尔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2022年,启动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
一直以来,青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承担了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任务,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大使命。
青岛拥有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功能区,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和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青岛是畅达世界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北达蒙俄大陆、南通东盟南亚,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
立于开放、兴于开放的青岛,正迈出新步伐,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创自身发展新优势。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突出“枢纽型”城市发展导向,把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作出重点部署。
未来五年,青岛将在全球通达能力、链接能力、配置能力、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全面突破。到2026年,港口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达22%、国际通航城市数量达50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7600亿元,货物进出口超1.3万亿元,服务进出口180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过千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达75亿美元,在青各类总部企业超500家……
也在这种高能级对外开放的助力下,青岛一次次被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青睐”,一次次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宣示地。如何乘势而上,在开放中成长,为城市赢得更多机遇,是青岛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随着青岛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必然会全方位提升青岛深度汇聚、链接、配置国内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提升城市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开更大发展空间。